279.第279章 匡衡

作品:《歷史直播:我的觀眾是老祖宗

    第279章  匡衡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我突然想起來一個問題,就是說劉詢也是武帝的後代吧?為什麼不把他從牢獄中接回來呢?

    彘兒快到碗裏來:所以說很多人認為武帝並沒有後悔。我個人認為,他可能忘了

    雲中誰寄錦書來:要我說還是不在乎,你看看李承乾造反了李世民還要為他的後代考慮,再看看他,嘖!

    網名沒想好先用這個吧:同意!而且說真的,徹兒對他這個曾孫真的不咋地!

    狂踹瘸子那條好腿:沒辦法,晚年的豬豬那還是豬豬嗎?不!那已經是野豬了!他的豬瘟嚴重的很!

    江南已逢煙雨:同意!所以說可憐的小太陽啊!你死的太慘了!

    鬱郁斯寧:???小太陽?這是什麼暱稱?

    江南已逢煙雨:就是對劉據的愛稱,因為我們覺得劉徹就像太陽一樣熱烈且有生命力,這位未央之主是被所有人眾星捧月的存在,所以據兒就是小太陽啦!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王夫人的夢日入懷吧?

    江南已逢煙雨:咳咳!看破不說破!

    秦朝

    嬴政看着評論區,眉頭微蹙。

    這位武帝倒是狠心,連自己的兒孫都捨得扔牢裏。

    不過太陽嗎?倒是着實與群里那個傢伙相配。

    就是說和他齊名這兩個玩意兒怎麼看起來都不靠譜啊!

    一個坑兒子一個坑孫子,兩個坑貨偏偏還是聲名在外的帝王。

    嬴政陷入沉思,他們究竟是為什麼呢?

    政哥是沒有想到,他也是有一點點坑兒子屬性在的。

    漢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殿內迴蕩着劉邦的笑聲,十分響亮。

    呂雉和一眾大臣都是同一個反應——捂臉!

    就是說真的太丟人了啊!

    人家只不過是提了一個你曾孫的外號,你至於嗎?

    啊啊啊啊啊!就是說能不能不要笑得這麼猖狂?

    搞得他們也想笑了!

    而劉恆和劉啟也是嘴角含笑,已經可以想像劉徹跳腳的樣子了。

    就是說有一個這樣的兒孫就是好,可以調節他們的情緒。

    劉恆看着跪在地上哭泣的竇氏,笑的極其和煦。

    嗯,殺是不可能的,畢竟也算是對大漢有功的。

    但是牽制徹兒就不必了,徹兒有他們看着呢。

    所以啊,還是收一下她的權力和野心吧!


    而劉徹本人,嗯,他已經麻了。

    就是說這個梗是過不去了嗎?

    為什麼要一直提巫蠱之禍?

    老年劉徹幹的事情為什麼要他背鍋?

    他現在只是一個剛剛擁有長子的好父親啊!

    他真的承受了太多他不應該承受的事情!

    劉徹表面笑嘻嘻,內心媽賣逼!

    其他大臣愣是看不出來他究竟是什麼心情。

    蘇玥是不能理解劉徹崩潰的情緒的,她只是繼續說:「好啦!現在我們來看看下一位吧!嗯,這一位爭議很大!他就是匡衡!」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漢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

    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

    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

    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

    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崇,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

    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

    「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

    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裏,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書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

    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

    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漢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

    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

    不久,匡衡被彈劾貪污,被漢成帝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