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洞明

作品:《大自在逍遙天子

    蜀地,盆地即天下,自有都江堰以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地大物豐,有沃野千里、竹木萬頃,素有天府之國美譽。

    自前朝戰亂,流民遷入,此間樂,不思故土,已經百有餘年,憑藉着獨特的封閉地利,蜀地免去了改朝換代的動盪,如今又是連年風調雨順,當真稱得上人煙稠密,風流鼎盛。

    眉州,地處蜀中平原西南,岷江、青衣江橫穿境內,憑藉着八百進士與眉山三蘇聞名天下。

    如今時惟三月,恰逢桃花汛期,江水滔滔不絕,向南流去,當真是天地之間難得一見的盛景。

    然而青神縣外,卻是一片青竹疊翠的生機盎然,祥和安寧,別有一番生趣。

    這一天,落日熔金,晚霞光輝燦爛。

    青城縣外的官道之上顯出了一個身影,卻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郎穿着一身半新不舊的青布長衫,背着個竹製書箱,扎着白色逍遙巾,迤迤然地來到了城門。

    來人自然便是陳浮生,自半月之前他突破了大自在天子法的第三層境界,就從師父那裏領到了潛伏到正道門派之中的細作任務。

    將別府用陣法封印之後,陳浮生便馬不停蹄地返回家鄉,畢竟沒有給他留太多的時間,而他則有着一系列的手尾需要處理。

    雖然八年來從未返回家鄉,但他當年離開的時候也已經長到了十歲,對於自己的身份籍貫記得清清楚楚,修行了大自在天子法以後記憶力好的驚人,堪稱過目不忘,就連一些很小時候,普通人還沒有開始記事時候的事情都記了過來。

    為了避免被他人看到,一路上他走的雖然是大道,卻是晝伏夜出,單身上路,等到沒有人的時候就用大自在天子法練就的真氣持續施展凌波步。

    反正用魔門的真傳來催動凡間的武功,絕對不會發生那種接不上氣的感覺,雖然達不到千里馬那種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腳力。夜行三四百里卻是等閒之事。

    不管怎麼說,一路上緊趕慢趕,總算是平平安安地趕了回來。

    抬頭看看這座和記憶中一般無二的縣城,陳浮生沉默良久,伸手輕撫那斑駁的城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從心底油然而生。

    陳浮生一家當年在這眉山一帶雖然稱不上權勢逼人,但也是富甲一方。畢竟陳家祖上當年也是從魔門出來的,起一片產業不要太過簡單。至於這個定海神針往生之後,陳家雖然再也沒有出過這種武道高手但畢竟經過幾十年的詩書傳家涵養氣韻,根基已然養成,深深地紮根在了蜀地。

    這青神縣縱橫兩條街道將縣城平整劃分為四塊,這些官宦豪紳的宅院主要便集中在了東城區,放眼望去,一溜兒高高的粉牆黛瓦。

    陳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一座七進的大宅院在這些出過高官的大戶之間算不上什麼,但是論財力卻實數一數二的。因此佈置得自然格外精緻。左右的石門墩上分別刻着貔貅與書箱無聲地將陳家做了一個簡單介紹,貔貅自然是招財進寶的商賈,書箱則是表明詩書傳家,一般的商人這樣做自然是要遭人恥笑。但陳家也有着這樣的底氣,上數三代陳家家主最起碼都有着秀才身份,沒有走仕途這條路,非不能也,實不願爾,畢竟陳家一脈單傳,家中產業豐厚,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那些微薄的俸銀遠赴千里做官。


    當然這也和蜀人喜治學而不求仕進的風尚有關,士多自閒,並不只是陳家一家如此。

    沒有出過官身,陳家還是在門前修了三層的台階,這也是陳家老祖當年的手筆,他自然不會把那些朝廷的禁令看在眼裏,傳到現在,也沒有人想要改掉。

    蜀中封閉,山高皇帝遠,每一任官員對於這些從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要糾正,最起碼有一半以上的家族涉嫌僭建。

    這也算是近鄉情怯吧,陳浮生站在街道一側看着匾額上端正渾厚的陳府兩個大字,自嘲一句。

    當然不是這樣,而是他既然決定了要做得滴水不漏,自然不會當着那麼多人的面闖回家裏。

    真沒想到,回自己家居然還有偷偷摸摸。左右無事,陳浮生就近找了家酒樓,登上二層,找個靠窗的位置,要上幾碟小菜,再點上壺黃桔酒,臨窗把酒,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酒樓茶館歷來都是人流最為複雜,魚龍混雜,小道消息也最為流通的地方,就算這家酒樓開在這青神縣最為富貴的東城也不例外。

    自從修煉有所成就之後,陳浮生耳目聰敏,遠勝常人,雖然無意,卻還是將食客們間或大聲或隱秘的討論停了個七七八八。

    「聽說了嗎?據說文大人要正式辭官回鄉了,真沒想到居然連當年的狀元郎都不打算在朝做官了,我蜀地在朝堂之上聲勢又要減弱不少,他老人家可是正當盛年啊。」

    「你的消息太落伍了,文大人他可不僅僅是辭官那麼簡單。」說到這裏,有意停頓一下,顯然是要吊吊眾人胃口。

    「難道還有其他的原因,我還以為只是和我們蜀地那些其他士子一樣,不喜歡遠遊呢?」第一個人顯然被吊起了興趣,招呼一聲:「店家,這裏再上一壺劍南燒春。」

    得了便宜,第二個人話匣子自然打開,不復自矜的態度,開口解釋起來。

    「你也不想一想文洞明文大人祖上是誰?」

    「咱們蜀中哪個不知道文狀元乃是文翁的嫡系後人,你扯這些連三歲孩子都知道的做什麼?」

    花錢的人顯然有些失望,言辭開始顯露出不滿之意起來。

    對方慢慢悠悠開口:「那你可還記得當年文翁最大的功績就是在這興學一項,據可靠消息,這一次文大人已然決定執教錦江書院了。也不知有多少家子弟衝着這個狀元門生的名頭加入這錦江書院?」

    說到這裏,這位咂咂嘴,顯然是無法想像。

    對方顯然是被這個消息沖昏了頭腦,喃喃自語:「錦江書院本來就是咱們蜀地首屈一指的書院,有了文大人這個狀元,恐怕更是要遠遠將其他書院落在後面。」



  

語言選擇